polebug's blog

保持思考|等待|斋戒


  • Home
  • Archive
  •   

© 2025 Polebug

Theme Typography by Makito

Proudly published with Hexo

#3 - 加速的时代、迷失的个体与向外寻找的治愈方式

Posted at 2025-07-06

本文是对 20250630-0706 的记录与思考

大家好呀!这周是我断更 vlog 的第三周,我发现我每次断更,都是因为我的生活或者内心正在发生一些混沌的变化。

所以,本期周记我想先跟大家聊聊,关于分享欲的话题。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。


TOPIC 1: 加速的时代与迷失的个体

还记得,我第一次断更 vlog 是在的 23 年 3-10 月。

那时候我刚远程办公了半年,当上了 leader,第一次负责一个项目的架构到落地。那段时间里,我每天满脑子就是工作,下班之后不想学习和思考,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。

这种状态一开始还挺有激情的,但是它不可持续。加班带来的副作用随着时间逐渐显露。当一个人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发呆、散散步,就意味着他失去了与生活对话的间隙。

我后知后觉的发现,这个“间隙”是非常重要的,它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停顿。

而我对于生活的感知和记忆,大多数就是来自于这个“停顿时刻”。我会在那些时刻里,去感受窗外的风、天上的云、路上的人,也会感受我自己的心情。

当我失去这些停顿时,我的生活被加速了一般。我每天拼命地往前跑,而某一刻我问自己:这一路我跑了多远呢?我竟想不起来过去这半年发生了什么,只记得自己一直在跑。

所以到了 8、9 月,我逐渐意识到我这样加速下去没有意义。于是,又是一个加班到 10 点多的夜晚,我精疲力竭地在查一个非常匪夷所思的 bug,那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疑问:“这个 bug 就不能明天起床再修吗?”

我这才开始思考:或许我应该 work-life-balance 一点。所以我重新开始录 vlog#32,想通过 vlog 帮我把生活、学习和工作分割开。

这个方式确实很奏效,有意识地切割和每周的视频复盘,让我逐渐建立起了“远程办公的秩序”,我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节奏,并一直持续到了现在。


第二次和第三次断更发生在今年 3 月和现在。这两次断更的原因很像,因为连续几个周末都有其他的事情要做,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分给剪视频。

“忙碌”的背后,其实是优先级和性价比的问题。

如今对我而言,花 8-9 小时剪一条 15-20 分钟的视频,已经不像一开始那样带给我非常多的成长。视频之外的我可以保持着自驱、自律,我不再需要摄像头来提醒我了。

但是,那个喜欢记录生活、喜欢分享的我并没有变。

我仍然需要对外输出,以此满足我的分享欲。除此之外,这几年在 b 站上也收获了一些粉丝朋友,每次与大家交流阅读、生活,都会觉得很快乐。

这就迫使我去思考:「还有没有更适合我的、不会占用过多时间、但又能满足分享欲的记录方式呢?」


关于我的分享欲

在拍视频的时期,我的分享欲是可以被满足的。但是这几周的文字记录,我的分享欲似乎并没有得到满足,我总觉得我还有很多东西没有讲。

这是为什么?

昨天我听到王俊在一席的分享:数字时代的不幸生活,我好像明白了这背后的原因。

在「孤单的个体」部分,王俊说到:

在今天的互联网的交流里面,这种时间和空间的间隔消失了,每一个个体之间都是直面冲撞的,所有的即时反应和情绪都被我们带到交流过程里面,甚至会被无限的放大。这实际上无助于真正的理解、倾听、共情和对话,更无助于形成真正的共识。

虽然这段话的上下文是在说,现在便捷的互联网交流很难让我们彼此产生真正的共识。但是,它给了我一个启发:

对于记录者而言,当我在录视频的时候,我记录的是当下那一刻的我,分享欲在拍视频的那一刻就得到了满足。而文字是异步的分享,我积累了一周的分享欲,它一下子很难得到满足,所以我总是觉得自己好像漏了什么。

对于观众而言,他们在看视频的时候,是连续性的、沉浸式的,他们与我的交流更贴近于“面对面”。而文字交流产生的时间间隙,会吞没彼此的对话,最后变成了一个点赞。

他的分享还解答了我另外一个问题:我的分享欲来源于什么?

王俊说:

当共同体缺失,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孤独,会特别需要“情绪价值”。而在前互联网时代,情绪价值很大意义上是由一个稳定的共同体提供的。

我觉得我的分享欲来源于,我一直在寻找一个“共同体”,一个热爱学习、热爱生活的共同体。

我不止一次的在 vlog 里说,我觉得我很幸运认识了这么多观众,和你们一起保持学习,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。毕竟我从大学到工作之后,一直都是独自学习的状态,时不时地就会想,要是有人可以一起学习就好了。

所以,我把我的见闻分享出来,也是为了认识志同道合的朋友。

我的内心这种对于“共同体”的渴望,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变得尤为强烈:

海德格尔用这句话来描述一种沉沦的日常经验,即我们总是用闲话来实现彼此的连接,人云亦云,但是说的什么转头就忘了,没有深刻的理解和对话。

当我通过视频或者文字,触碰到我理想的共同体时,我们之间产生的理解和对话也同样满足了我的分享欲。


分享方式的探索

从 2022 年,我开始做自媒体之后,我的分享方式一直在变化。

1.0 时期,我在小红书上分享图文,关于女性程序员的处境,关于 web3 的学习路径等等。

然后我尝试记录我的学习过程,想要寻找共同学习的伙伴。但我发现,小红书本质上还是“种草”平台,平日里大多数是求资料的人,几乎没有遇到可以交流的人。

于是,2.0 时期我来到了 B 站,开始专注于视频的分享方式。从一开始的 3-4 分钟,一路演化到现在 15-20 分钟的长视频。

它几乎是完美的分享方式,我可以选我喜欢的 BGM,可以记录下当下的我,可以即时分享一切。

但是它还不够好,一是过于耗时,这样的分享很难持续下去,一旦我变忙就极有可能断更;二是视频表达往往缺少了上下文,它只表达了“当下”这一面,我很难通过视频完整地表达所有观点;

所以,接下来,我会进一步探索 3.0 时期,把视频和文字结合在一起。这也是为什么我回归到博客和公众号的原因。

我的设想有些类似于哈利波特里的报纸,我以前每每看到那个会动的照片,就觉得非常地奇妙。我想把我日常拍的视频,和我的文字结合在一起,看看它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~


TOPIC 2: 向外寻找的治愈方式

最近也算是我压力比较大的时期,一是临近项目上线所带来的紧迫,二是 web3 市场现在非常不景气的处境,这两者都让我非常焦虑。

在这种状态下,我能很快地感知到,有一些事情是能治愈我的,它们会带给我极大的平静。

我后来发现,这些治愈的方式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——“它们能让我只关注当下”。

就像《当下的力量》中所说,如何从你的大脑中解放出来?

可以通过将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一刻,从而在思维中创造那种空白,全神贯注于当下的时刻。

当这种空白出现时,你在内心会感觉到一种静止和宁静的状态。


阅读

看完《当下的力量》之后,我买了这本书《人生设计课》,讲的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论,它的目标是“如何运用设计思维,发现自己未来想做什么?”它里面讲到的一些设计思维,对我来说还挺有启发的,但今天分享不完,我打算留到下周再仔细分享。

回归到正题上,阅读一开始对我而言,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。一直到有一本书的出现,让阅读这件事带给我完全不一样的感观,那本书是《悉达多》。

当我读《悉达多》的时候,我第一次进入了一种类似于冥想的状态,我的眼睛在动,但我的脑子好像不动了,一些想法来了又走,世界变得很安静,只剩下翻页的声音。

在《悉达多》之后,就开始频繁进入这种状态,阅读半个小时,好像能把所有的烦恼都抽走,一身轻松~


纸笔

最近在学油画,这是我画的第二幅,还很丑 hhhhh 😅

画画和写日记是让我感到治愈的第二种方式。

有一件想起来挺搞笑的事,我在腾讯的时候,有一段时间内耗非常非常严重,我感觉我都快抑郁了。最后是“画水彩”帮助我每天消化这些负能量 🤣,每天下班了就是回家画水彩,感受颜料和水在纸上的变化,超级治愈。

除此之外,还有运动,这种生理上的解压方式,让身体承受轻微的压力以此降低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。


以上。

下周我会开始尝试视频和文字结合的方式,下周再见咯~ 👋

Share 

 Next post: 分享 web3 入门计划|2025 版 

© 2025 Polebug

Theme Typography by Makito

Proudly published with Hexo